震惊 | 引风驱霾!北京将建5条“超级风道”向城市送风
▌本文来源:央视新闻、北京日报、新京报
为解决雾霾围城的问题,北京市计划打开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,并形成10多条宽度达到8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,形成一套完整的通风廊道网络系统。根据很多研究,通风廊道被视为缓解城市“热岛效应”、吹散雾霾的方法之一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也有类似的经验,风来之后,雾霾会加速消散。但需要指出的是,靠风吹不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,治理雾霾还是要通过经济转型升级、降低排放来实现,不能因为因为打开风道能加快雾霾消散而本末倒置。
建设5条一级通风廊道
根据北京市规划委19日发布的信息,北京市将建设多级通风廊道系统,利用通风潜力较大地带,完善中心城区通风廊道系统,以提升空气流通性。划入通风廊道的区域严格控制建设规模,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打通阻碍廊道连通的关键节点。
规划建设的5条一级廊道分别是:
1、植物园-昆明湖-昆玉河-(紫竹院公园、动物园)-玉渊潭廊道,改善西北部通风环境;
2、植物园-西五环及两侧绿化带,改善西部通风环境;
3、太平郊野公园-东小口森林公园-奥林匹克公园-北中轴线-后海-北海-中南海-天坛公园-龙潭湖公园-京沪高速及两侧绿化带,改善中心城区沿中轴线地区通风环境;
4、清河郊野公园-朝来森林公园-太阳宫公园-朝阳公园-东北五环的绿地-东南五环分钟寺-京沪高速及两侧绿化带,改善中心城区东部酒仙桥-CBD沿线地区通风环境;
5、京密高速-东五环及两侧绿化带,改善中心城区东部地区通风环境。
为什么选择这五条一级廊道?
为什么选择这五条廊道为通风一级廊道?实际上,这5条廊道串起了本市多座公园和大面积绿地,属于通风潜力较大地带。据了解,通风廊道一般是以大型空旷地带连成,例如主要道路、相连的公园绿地、建筑线后移地带及低矮楼宇群,通风廊道一般沿着风的方向伸展。
目前确定的5条一级廊道长度都很长,但主要以纵向为主,少了一些横向的大通道。至于为什么少了横向通风廊道的原因,业内专家表示,因为北京冬天主要刮西北风、夏天刮东南风,因此纵向、顺着风向斜着的风道将会最有效地解决雾霾集中的问题,风吹起来更有劲。
未来或打通阻碍廊道连通的节点
尽管纵向的廊道更适合地理条件,但横向的廊道也有存在的价值。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,除了纵向的一级廊道以外,北京市还将有十余条80米宽的二级廊道,而未来还有可能建设三级通风廊道,并且由此形成整个通风“网”。
如果要成“网”,这些划入通风廊道的区域就会被严格控制建设规模。集中建设的“大高楼”几乎不会再出现于通风廊道区域,同时,未来如果有了条件,还将打通阻碍廊道连通的关键节点。
为了增强城市的通风能力,除了控制廊道周围的建设规模之外,王飞还表示,北京市将对山区进行整体保育和生态修复,平原区重点是增加绿地总量,优化布局,加快以廊道为主的生态网络建设,优先推动在生态廊道上进行用地减量,并将把绿色空间逐步划入生态红线区。
城市风道为“穿堂风”开路
有关通过建设通风廊道来驱除雾霾的提法早已有之。早在2014年就有报道指出,北京正研究建设6条主要的通风廊道,以增强通风潜力、缓解热岛效应。相关研究也建议,对主通风廊道区域严格规划控制,包括控制建设高度和密度等,同时打通障碍点。现在,这种说法已经提上官方日程,建设通风廊道真的靠谱吗?
城市通风廊道又叫做城市风道,在静稳无风、大气扩散条件差的不利气象条件下,污染物易堆积。因此,把郊外的风引进主城区,将霾等污染物吹走成为备选除霾方式之一。北京市环科院相关专家之前曾表示,通过对建筑物的密度和高度进行控制而留出空间,这对污染物、城市内部热量和废弃物疏散等都有作用。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王飞也认为,通风廊道的作用,主要是为减少城市对风的阻挡,达到促进城区内外热交换和污染物扩散的作用,从而缓解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。实践也证明,通风效果良好对于促进空气流动和污染物扩散有积极作用。一个城市就如同一间屋子一样,如果屋子有穿堂风,夏天会凉爽不少。城市也需要这样的“穿堂风”,风道的存在正好为城市的“穿堂风”开路。
大风可散霾但不能本末倒置
不过,需要指出的是,风道并非解决雾霾问题的治本之策。一些地方也担心,打开风道的做法是以邻为壑,将雾霾尽快吹到别的区域,以换取自身所在区域的蓝天。这也有一定的道理,但实际上,无论是否打开风道,雾霾扩散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,污染物随风向扩散难免。这其实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表明,在雾霾面前,大家是同呼吸、共命运。风吹不是治霾之本,其根本出路还是在于从发展方式转型、节能减排和降低能耗等多个方面综合入手,防止和降低空气中污染物的产生,如此雾霾才会得到根本治理。每个地方只有结合本地的实际,下大力气进行治理,减少污染物排放,守土有责,这样空气质量才会从根本上好转。毕竟,空气污染最大的受害者还是本地民众,不可能完全靠风将其吹走。打通风道只是加快污染物扩散,不能本末倒置。
猜你喜欢
本期监制/唐怡 主编/李浙 侯振海
记者/张颖 编辑/王兴栋
©央视新闻